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认真做好2003年“十一”黄金周旅游各项工作的通知

时间:2024-05-20 19:13:30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054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认真做好2003年“十一”黄金周旅游各项工作的通知

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


关于认真做好2003年“十一”黄金周旅游各项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家旅游局8月21日上报国务院《关于今年“十一”黄金周有关工作意见的请示》,业经国务院批准。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切实做好各项安全保障工作,把‘十一’黄金周办好”的指示,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十一”黄金周旅游工作的重要意义,坚持不懈地抓好旅游健康安全保障工作,大力推进我国旅游业的全面恢复与振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
  今春,“非典”肆虐,为防止疫情通过旅游活动传播扩散,国务院果断作出了今年“五一”暂不实行长假制度的决定,各级假日旅游协调机构和旅游局坚决贯彻执行,为全国夺取抗击“非典”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日前,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旅游局《关于今年“十一”黄金周有关工作意见的请示》,同意今年“十一”黄金周正常进行,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在“非典”过后更加增长的旅游需求,展示我国健康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推进我国旅游业的全面恢复与振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的“十一”黄金周,是在全国实现无一例“非典”病人后不久到来的。切实做好旅游健康卫生保障工作,防止“非典”疫情反复,是各级假日旅游协调机构的重要任务,也是对各级假日旅游协调机构的严峻考验。为此,各级假日旅游协调机构和有关部门、接待单位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继续发扬在抗击“非典”中表现出来的顾全大局、令行禁止、迎难而上、奋勇拼搏的工作精神,保持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工作状态,杜绝松劲侥幸心理,绷紧健康安全第一这根弦,在行、游、住、吃、购、娱六大工作环节上,严格做好防控“非典”的各项工作,确保今年“十一”黄金周做到“健康、安全、秩序、质量”四统一,以优异成绩迎接将于10月份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世界旅游组织第十五次全体大会。
  二、及时召开本地区假日旅游协调机构工作会议,全面启动迎接“十一”黄金周的各项工作。
  “十一”黄金周是城乡居民出游规模最大的黄金周之一。今年,由于“五一”未搞黄金周,城乡居民中被“非典”压抑的旅游需求很可能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加快释放,旅游规模很可能超过以往。对此,各级假日旅游协调机构必须高度重视,充分做好准备,及早部署安排。
  为了进一步完善假日旅游的组织协调工作,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成员单位由原来的14个部门调整到17个部门(国家旅游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商务部、卫生部、工商总局、广电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安全生产监管局、统计局、宗教局、文物局、气象局),并由国务院副秘书长徐绍史同志担任召集人,由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暐同志担任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假日办)主任。各省区市假日旅游协调机构及其办公室是否要进行调整充实,由所在省区市人民政府尽快研究决定,并尽快召开本地区假日旅游协调机构工作会议,全面启动“十一”黄金周旅游的各项准备工作。要根据防控“非典”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十一”黄金周的总体工作方案,特别是要落实好行、游、住、吃、购、娱各个环节上的“非典”防控措施和健康安全服务细则,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单位、具体要求和工作进度。各级假日旅游协调机构的成员单位要按照分工,细化责任,各尽其职,主动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配合。9月20日前,各级假日旅游协调机构和有关接待单位的准备工作要全部就绪。
  三、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认真落实“非典”防控各项措施的同时,深入扎实地开展旅游安全大检查,强化旅游安全管理,消除旅游安全隐患。
  “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在认真落实“非典”防控各项措施的同时,各地假日旅游协调机构及其成员单位要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指示,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和观念,切实抓好“十一”黄金周期间的安全防范与安全管理。9月20日前,各地假日旅游协调机构要组织各类旅游接待单位认真开展一次全面的旅游安全大检查。对汽车、游船、轮渡、索道等游客运载工具和游艺机设备,对攀岩、蹦极、探险、漂流、射击等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旅游项目,对容易发生火灾、食物中毒以及群死群伤事故的大众娱乐场所、餐馆摊点等设施和场所,要进行重点检查,切实排除各种安全隐患。对“十一”黄金周期间的各种节庆活动,要坚持“谁主办谁负责安全”的原则,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景区、饭店和餐馆等旅游接待单位,要做好供水供电检查、卫生检疫和医疗救护等工作。
  道路交通事故一直是黄金周旅游安全事故的主体。各地要继续将抓好旅游交通设施的技术性能检查以及对驾驶员的安全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各级假日旅游协调机构要组织当地交通部门和公安机关,集中进行一次旅游客运大检查,严查非法从事旅游客运的行为,严肃查处带“病”运营、超载运营、超时运营等危及游客安全的行为。旅行社在租用车辆时,必须选择信誉好的车队、技术性能合格的车辆和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驾驶员,签订有关合同,明确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和处理赔偿办法。要强化对驾驶员和旅行社陪同人员的安全防范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约束司机的违章驾驶、疲劳驾驶等行为。对于容易发生旅游行车事故的危险路段,要设立警示牌,清除交通障碍,必要时要采取一些非常规措施,确保旅游行车安全。与此同时,各级假日旅游协调机构应督促当地的航空、铁路、水运等管理部门和经营企业,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确保“十一”黄金周的旅游客运万无一失。
  各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要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特别要密切注视、有效防范恐怖暴力案件的发生。要针对节日期间易发的火灾、盗窃、抢劫、诈骗等破坏社会治安和旅游秩序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斗争,切实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要制定黄金周期间紧急救援工作预案。有关人员要24小时值班;发生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后,要及时妥善处理,并按报告制度及时上报有关方面和全国假日办。
  四、进一步整治和维护好黄金周旅游市场秩序,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整治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是确保“十一”黄金周旅游健康有序运行的关键,也是促进旅游业恢复与振兴的重要保障。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步恢复,一些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有可能重新抬头。各级假日旅游协调机构对此要有清醒的估计,并要组织当地旅游、工商、公安、物价、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在“十一”黄金周前和黄金周期间开展联合行动,加大整治旅游市场秩序的力度。
  要坚决打击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整治旅游客运秩序,大力净化旅游景区(点)的游览环境;要严厉打击旅游购物欺诈行为,依法打击非法从事导游活动,规范旅行社经营和导游服务行为;要重点查处“黑社”、“黑店”、“黑车”和“黑导”等无证经营行为和私拿回扣、索要小费、强迫购物等不正之风,打击非法“陪游”、“伴游”等丑恶现象;严厉打击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城市广场等游客集散地争夺地盘、拉抢游客和敲诈勒索等欺行霸市行为;要坚决防止和严肃处理组团社和接待社之间因合同纠纷而扣留“人质”、特别是扣留旅游者的不法行为;要严防“法轮功”邪教组织在节日旅游中制造事端。
  各级假日旅游协调机构要认真抓好“十一”黄金周期间受理和处理旅游投诉的工作。9月20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旅游城市和重点景区的假日旅游协调机构要向社会公布旅游投诉电话。
  五、认真做好假日旅游统计预报和宣传报道工作,保障各项具体工作环节的衔接和通畅,保证各级假日旅游协调机构正常高效运转。
  列入全国假日旅游统计预报系统的31个重点旅游城市和28个重点旅游景区,要继续按照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联合制定的“黄金周”统计制度和全国假日办《关于开展2003年“十一”黄金周预报及统计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的要求,及时、准确地向全国假日办报送有关统计信息,并向当地有关媒体发送有关信息,确保工作有条不紊、信息准确无误。
  各地假日旅游协调机构要高度重视抓好“十一”黄金周旅游的新闻宣传工作。要与有关新闻媒体积极合作,加强引导性为主的宣传报导。要把黄金周的旅游宣传与重塑我国健康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做好对本地“十一”黄金周旅游的组织准备、健康安全保障工作、旅游新产品、旅游市场秩序、旅游接待单位的服务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提高本地区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并以此推动我国旅游恢复振兴势头的进一步发展。“十一”黄金周旅游的主体是国内旅游,但对于促进入境旅游市场的恢复也具有推动意义。具备条件的省市,可以邀请境外重要媒体、大旅行商前来考察黄金周旅游的实际情况,并通过他们向境外公众和旅游经营者进行宣传,以此进一步抬升境外旅华信心,促进入境旅游市场的全面恢复。
  “十一”黄金周期间,各级假日办必须做到:责任具体落实到人,坚持24小时值班;对外公布的投诉电话,要保证24小时有人受理;各级假日办与组成单位之间的通讯联络要保持畅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列入全国假日旅游统计预报系统的各重点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假日办与全国假日办的通讯联络要保持畅通,确保黄金周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列入全国假日旅游统计预报系统的各重点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假日办将贯彻本《通知》的情况,以及“十一”黄金周期间的值班电话、值班负责人及联系人员的姓名、职务及联系方式,各级假日办(或当地旅游局质监所)的旅游投诉电话及负责人、联系人的姓名、职务,于9月20日前一并传真报全国假日办综合组(即国家旅游局办公室,电话:010-65122847,传真:010-65201329)。
  特此通知。

附件:
  1.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成员名单
  2.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成员名单

  
                     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
                      二○○三年九月四日

关于实行新的《现金收支统计制度》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


关于实行新的《现金收支统计制度》的通知
银发[1997]444号


1997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其它商业银行,邮政储汇局(城市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由各省人民银行转发):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决定,从1998年1月1日起,实行新的《现金收支统计制度》。现将新的《现金收支统计制度》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关于实行新的现金收支统计制度的说明
一、现行现金统计制度修订的必要性
现行的现金统计制度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多样,现行的现金统计制度已逐渐滞后于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一是部分现金统计项目的设置已经过时。项目有关归属内容、统计范围已难以涵盖新的现金收支渠道,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现行报表体系中没有设置金融机构现金统计报表。“国家银行现金收支统计表”,是由人、工、农、中、建、交、农发行的现金统计表汇总起来的,其它金融机构的现金报表没有参加汇总。故难以全面准确反映全社会现金总量的变化及构成情况。三是现金统计操作不够统一和规范,影响了现金统计质量。
二、新的现金统计制度的基本框架
这次现金统计制度修订的整体思路和主要原则是:统一项目设置、报表表式,建立统一的现金收支统计指标体系;实现全部金融机构的现金统计并表,建立“金融机构现金统计月报表”,全面准确地反映全社会的现金收支总量及其构成情况;以现金来源和用途为主要标准,调整现金收支统计项目归属内容,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现金收支活动的特征;明确统计程序、约束统计行为,制定《现金统计操作规程》,实行统一、规范的现金统计操作方法。
按照上述思路和原则,修订后的现金统计制度从框架上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一是统一的现金收支统计指标体系;二是现金收支统计项目归属内容;三是现金收支统计操作规程;四是现金收支统计报表表式(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三、按新的现金收支统计制度报送报表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现金收支统计的项目设置、归属内容、报表表式,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制定。中国人民银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各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管理的需要适当增设一些子项目,但在上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时,必须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规定的统一表式、项目、内容及要求上报。
(二)中国人民银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深圳特区分行于月后五日内将现金收支统计月报表上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农业发展银行、各商业银行总行于月后六日内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省及省以下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要在上报上级行的同时报送同级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城市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的现金收支统计月报表由辖属省分行代报。
(三)各行在上报现金收支统计月报时,必须按照《现金收支统计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检查和复核,要对数字的准确性、真实性负责,未经复核的报表不得上报。
(四)为保证新的现金收支统计制度的顺利实施,中国人民银行拟于明年开展现金收支统计大检查,对各行执行新的现金统计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
现金收支统计制度
(一)现金收支统计指标体系
(二)现金收支统计项目归属内容
(三)现金收支统计操作规程
(四)现金收支统计报表表式
现金统计指标体系
--------------------------------------------------------------------------
| 编 码 | 项 目 名 称 |顺 序|内 码|
|--------------------|--------------------------------|------|------|
|121110000 |一、商品销售收入 | 1| 1|
|--------------------|--------------------------------|------|------|
|121120000 |二、服务业收入 | 2| 2|
|--------------------|--------------------------------|------|------|
|121130000 |三、税款收入 | 3| 3|
|--------------------|--------------------------------|------|------|
|121140000 |四、城乡个体经营收入 | 4| 4|
|--------------------|--------------------------------|------|------|
|121150000 |五、储蓄存款收入 | 5| 5|
|--------------------|--------------------------------|------|------|
|121160000 |六、其他金融机构收入 | 6| 6|
|--------------------|--------------------------------|------|------|
|121170000 |七、居民归还贷款收入 | 7| 7|
|--------------------|--------------------------------|------|------|
|121180000 |八、汇兑收入 | 8| 8|
|--------------------|--------------------------------|------|------|
|121190000 |九、有价证券收入 | 9| 9|
|--------------------|--------------------------------|------|------|
|1211A0000 |十、其他收入 | 10| 10|
|--------------------|--------------------------------|------|------|
|1211A1000 |其中:兑换外币收入 | 11| 11|
|--------------------|--------------------------------|------|------|
|121100000 |收入合计 | 12| 12|
|--------------------|--------------------------------|------|------|
|121200000 |内部现金收入 | 13| 13|
|--------------------|--------------------------------|------|------|
|121300000 |同业往来收入 | 14| 14|
|--------------------|--------------------------------|------|------|
|121400000 |由人行发行库领取现金 | 15| 15|
|--------------------|--------------------------------|------|------|
|121500000 |由银行(人行)业务库领取现金 | 16| 16|
|--------------------|--------------------------------|------|------|
|121600000 |信用社(其他银行)交存现金 | 17| 17|
|--------------------|--------------------------------|------|------|
|121700000 |前期业务库存 | 18| 18|
|--------------------|--------------------------------|------|------|
|121000000 |收入总计 | 19| 19|
|--------------------|--------------------------------|------|------|
|122110000 |一、工资性支出 | 20| 20|
|--------------------|--------------------------------|------|------|
|122111000 |1.国家工资及资金支出 | 21| 21|
|--------------------|--------------------------------|------|------|
|122112000 |2.国家对个人其他支出 | 22| 22|
|--------------------|--------------------------------|------|------|
|122113000 |3.部队存款支出 | 23| 23|
--------------------------------------------------------------------------
--------------------------------------------------------------------------
| 编 码 | 项 目 名 称 |顺 序|内 码|
|--------------------|--------------------------------|------|------|
|122114000 |4.其他单位工资性支出 | 24| 24|
|--------------------|--------------------------------|------|------|
|122120000 |二、产品采购支出 | 25| 25|
|--------------------|--------------------------------|------|------|
|122121000 |其中:农副产品采购支出 | 26| 26|
|--------------------|--------------------------------|------|------|
|122130000 |三、行政企事业管理费支出 | 27| 27|
|--------------------|--------------------------------|------|------|
|122140000 |四、城乡个体经营支出 | 28| 28|
|--------------------|--------------------------------|------|------|
|122150000 |五、储蓄存款支出 | 29| 29|
|--------------------|--------------------------------|------|------|
|122160000 |六、其他金融机构支出 | 30| 30|
|--------------------|--------------------------------|------|------|
|122170000 |七、居民提取贷款支出 | 31| 31|
|--------------------|--------------------------------|------|------|
|122180000 |八、汇兑支出 | 32| 32|
|--------------------|--------------------------------|------|------|
|122190000 |九、有价证券支出 | 33| 33|
|--------------------|--------------------------------|------|------|
|1221A0000 |十、其他支出 | 34| 34|
|--------------------|--------------------------------|------|------|
|1221A1000 |其中:兑换外币支出 | 35| 35|
|--------------------|--------------------------------|------|------|
|122100000 |支出合计 | 36| 36|
|--------------------|--------------------------------|------|------|
|122200000 |内部现金支出 | 37| 37|
|--------------------|--------------------------------|------|------|
|122300000 |同业往来支出 | 38| 38|
|--------------------|--------------------------------|------|------|
|122400000 |交回人行发行库现金 | 39| 39|
|--------------------|--------------------------------|------|------|
|122500000 |交回银行(人行)业务库现金 | 40| 40|
|--------------------|--------------------------------|------|------|
|122600000 |信用社(其他银行)支取现金 | 41| 41|
|--------------------|--------------------------------|------|------|
|122700000 |本期业务库存 | 42| 42|
|--------------------|--------------------------------|------|------|
|122000000 |支出总计 | 43| 43|
|--------------------|--------------------------------|------|------|
|123100000 |投放(+)、回笼(--) | 44| 44|
|--------------------|--------------------------------|------|------|
|123200000 |附:代发工资 | 45| 45|
--------------------------------------------------------------------------
注:内码系人民银行《金融管理监测信息系统》程序内金融统计指标的内
部处理编码

现金收支统计项目归属内容
收入项目(外部)部分
一、商品销售收入。在银行开立帐户的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及其它单位销售商品收入的现金列入此项目。
(一)上述各单位直接销售商品收入及内部附设的小卖部的商品销售收入。石油液化站罐装液化气和灶具销售收入。
(二)书店、邮局出售书报、杂志、邮票(集邮性质)的收入;学校代售书本费收入;医疗单位药费收入。
(三)贸易货栈、工农商联合企业销售商品的现金收入。
(四)饮食业收入。
(五)学校勤工俭学产品销售收入。
(六)售房收入。拆迁旧房屋变卖废料收入。
(七)单位伙食费收入,包括军队连以上的伙食费收入。
(八)上列项目以外的商品性销售收入。
二、服务业收入。在银行开立帐户的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股份制公司,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及其它服务单位(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卫、交通运输、邮政电讯、公用事业、生活服务及其它劳务服务单位),其现金收入列入此项目。
(一)铁路、水路、航空、公路等运输单位的客运业务收入,包括运输业务附属性业务(如行李运费、保管费等)收入,公路养路费收入,汽车公司出租车、租赁收入及非运输单位的运输收入,运输站管理费等。
(二)影剧院(队)、公园、博物馆、展览会、溜冰场、文化宫、俱乐部、游泳场等单位的门票收入,及其场地、设备用具的租赁收入。
(三)旅店、理发、浴池、照相、洗染、缝补、家俱租赁、装裱业、喜庆殡葬、招待所、画像、广告、制图誊印、加工费、修理费等生活服务收入、及其它劳动单位的收入和服务性押金。企事业单位自设不对外营业的生活服务事业的现金收入,如与其主要业务收入划分不清者,可并入其主要业务收入中。
(四)学校的学杂费、幼儿园、托儿所的托儿费、杂费等收入。
(五)医疗单位的诊费、手术费、住院费(包括押金)挂号费收入。
(六)房租、水电、管道煤气等公共事业收入,电话初装费收入,邮电费收入,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保险箱业务收入,典当行业的收入,咨询公司的收入,公证公司的收入,律师事务所收入,拖拉机站代耕费收入,交易费收入,诉讼费收入等。
(七)单位收取的各种手续费和管理费(如工商管理部门收取的管理费)。
(八)土地租赁费、土地局的配套费、城建部门的城市规划费收入。
(九)各种评审费收入,检验费收入,报关费收入。
(十)单位收取的住房公积金、保证金。
(十一)养老统筹基金收入。
(十二)其它服务性(劳务)收入。
三、税款收入。指中央、地方财政部门各项现金收入。包括国有企事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征收的各项税款,对个人征收车船牌照税、屠宰税、房地产税、奖金税、个人所得税、教育附加费,以及各项罚没收入(财政部门及有关单位按章罚没款收入,属应交财政的)等财政收入。
四、城乡个体经营收入(支出)。指在银行开立结算户的城乡个体工商户、农村各种专业户的各种现金收入(支出),包括国家对个人发放和收回的各种贷款以及利息收入,农产品预购款、个体运输费、修理费,个人上缴的更改基金、育林基金等。
五、储蓄存款收入(支出)。各地银行(包括储蓄所)办理储蓄收入(支出)现金列入本项目,储蓄所代收房租、水费列入“服务事业收入”中,代收税款收入列入“税款”收入中,邮政储蓄的现金收入(支出)列入此项目,个人信用卡收入(支出)列入本项目。
六、其它金融机构收入(支出)。其它金融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期货公司等(农村基金会为非金融机构,作为一般企事业单位办理)。现金收入中除保险公司的保险费收入、有价证券收入(支出)以外,所有存入银行或从银行提取的经营性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
七、居民归还贷款收入。城乡居民归还银行、信用社贷款的现金收入(包括利息)。
八、汇兑收入(支出)。指邮局向银行交存(支取)的汇兑款。此外,凡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三资企业单位、股份制公司、民营企业等通过银行汇兑(包括解付侨汇)的收入(支出),能注明汇款来源和解付汇款用途者,应分别统计在有关项目内,分不清者列入本项目。
九、有价证券收入(支出)。个人或单位购买国家建设债券、国库券、金融债券、其它债券、股票的现金收入或还本付息支出及集资、彩票的现金收入(支出)。其它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办理的所有发行、代理发行、买卖、兑付有价证券业务发生的现金收支。
十、其它收入(支出)。上列项目以外的现金收入(支出)。
(一)党、团、工会费收入。
(二)多支退还的现金。
(三)储蓄代办所借备用金或收回的备用金。
(四)个人的捐献款或赞助收入。
(五)其它收入。
本项目下设其中项:“兑换外币收入(支出)”,指办理外币兑换业务收入(支出)的现金。
收入合计。上述各项收入之合计。

支出项目(外部)部分
一、工资性支出。在银行开户单位的所有工资、奖金支出及对个人其它支出。该项目包括以下四个子项目。
(一)国家工资、奖金支出。各级国家机关、团体、学校、企业(包括军工企业、与国有企业联营的三资企业)、事业单位的固定工、临时工、转正前试用期各行业职工的工资、奖金均统计在此项目内,具体包括:
1.基础工资:指按职务、职称、级别、工龄和工作时间等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
2.计件工资:指按计件单位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
3.计时工资:指按计时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
4.工资性津贴:指为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其它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具体包括一般性津贴、保健性津贴、技术性津贴、年龄性津贴、其它津贴等。
5.补贴:为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上涨或变动影响而支付的各种补贴,如肉类等价格补贴、副食品价格补贴、粮价补贴、煤价补贴、房价补贴、水电补贴等。
6.加班、加点工资:指按规定支付的加班工资和加点工资。
7.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因病、工伤、产假、计划生育假、事假、探亲假、停工学习、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等原因,支付的劳动报酬。
8.生产(业务)奖:指超产奖、质量奖、安全(无事故)奖、考核各种经济指标的综合奖、提前竣工奖、年终奖、劳动分红等。
9.节约奖:指动力、燃料、原材料等节约奖。
10.劳动竞赛奖:指发给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的各种奖金和实物折价奖。包括由单位支付给运动员、教练员的各种奖励,但不包括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规定,由国家科委颁发的创造发明奖、自然科学、科学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由国家体委发放的直接支付给运动员参加国际、国内大型比赛的名次奖和名次奖运动员的主管教练、助理教练的培训奖。
11.机关、事业单位的奖励工资。
12.其它工资、资金性支出:上列项目以外的国家工资和奖金等。
(二)国家对个人的其它支出。除国家工资、奖金支出以外,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对个人的一切现金支出,均统计在本项目内,具体包括:
1.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规定,由国家科委颁发的创造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由国家体委发放的直接支付给运动员参加国际、国内大型比赛的名次奖和获名次奖运动员的主管教练、助理教练的培训奖。
2.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费用。指职工死亡丧葬及抚恤费、医疗卫生费或公费医疗费用、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集体福利事业补贴费、军烈属优抚金、学生助学金、工会文教费、集体福利费、探亲路费、冬季取暖补贴、上下班交通补贴及洗理费等。
3.有关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待遇的各项支出。如退休金、工资性津贴、补贴等。
4.劳动保护的各项支出。指工作服、手套等劳保用品费、解毒剂、清凉饮料费,以及按照1983年7月19日劳动部七单位规定的范围对接触有毒物质、矽圭作业、放射线作业和潜水、沉箱作业、高温作业等五类工种所享受劳保待遇等。
5.稿费、讲课费、演员演出费及其它专门工作报酬。指少数职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接受其它单位(如学会)组织的一些专门工作(如课题研究、业余设计等),并由组织单位支付的一定报酬;民办教师的各种补助等。
6.伙食补助费、误餐补助、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移民补助费、房屋拆迁费、国家征用土地费、青苗补偿费、出国人员服装费等。
7.支付给参加企业劳动的在校学生补贴。
8.对自带工具牲畜来企业单位工作职工所支付的工具、牲畜等的补偿费用,支付给家庭工人的加工费和按加工订货办法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发包费用等。
9.实行租赁经营单位的承租人的风险性补偿等支出。
10.支付储蓄利息;对购买企业单位股票的个人所支付的股息(包括股金分红);保险公司对个人的赔偿支出。
11.劳动合同制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由企业支付的医疗补助费、生活补贴费、退休费,因录取临时工而在工资以外向劳动力单位支付的手续费或管理费。
12.劳改犯人生活费及收容遣返费。
13.国家单位购置私人房屋旧料支付的现金。
14.承包企业的承包费用、代销费用、手续费、销货款提成等支出的现金。
15.支付动迁户的补偿费。
16.支付外宾生活费。
17.支付个人的其它劳动报酬。
(三)部队存款支出。军队各单位在其存款户提取的现金(不包括军工企业)。
(四)其他单位工资性支出。除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外的集体单位、国有企业下属独立核算的集体单位、与集体企业联营的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工资和工资性津贴、补贴、各种奖金及对个人其它支出等均列入此项目(具体归属参照“国家工资、奖金支出”和“国家对个人其它支出”)。
二、产品采购支出。指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事业单位、股份制公司、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单位采购的农副产品、工矿产品、手工业产品及砖、瓦、沙、石等,收购的废品、旧货和收兑金、银及采购其它商品的现金支出。
本项目下设其中项:“农副产品采购支出”。指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事业单位、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包括饮食店、饭店及单位招待所)采购农、林、牧、副、渔产品的现金支出。
三、行政管理费支出。指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事业单位、股份制公司、三资、民营企业等从行政费、企业管理费、商品流通费等各项费用中支付的非商品性支出的现金和从厂长(经理)基金中支出的现金。
(一)差旅费支出。
(二)水费、电费、邮电费(包括电话、传真、租用线路、邮资、邮票等)支出。
(三)汽车、动力燃料费支出,牌照费、养路费、过桥费、存车费等支出。
(四)运输费、包装费、修缮费支出。
(五)机器设备的安装费支出、各种维修费及耗用材料费支出。
(六)书报费、杂志资料费支出。
(七)印刷费、刻制图章费支出。
(八)其它零星费用支出(上列项目以外的零星支出及备用金支出)。
四、城乡个体经营支出。见城乡个体经营收入(支出)。
五、储蓄存款支出。见储蓄存款收入(支出)。
六、其他金融机构支出。见其他金融机构收入(支出)。
七、居民提取贷款支出。城乡居民在银行、信用社提取贷款的现金支出。
八、汇兑支出。见汇兑收入(支出)。
九、有价证券支出。见有价证券收入(支出)。
十、其他支出。见其他收入(支出)。
支出合计。上述各项支出之合计。

内部项目(收入、支出)
内部现金收入(支出)。指中国人民银行及各银行内部会计科目往来中(如分辖往来、支辖往来、县辖往来等)各营业部之间、办事处与分理处之间、分理处之间、分理处与储蓄所之间、支行与营业所之间等的调入(调出)现金均列入此项目。
同业往来收入(支出)。指各商业银行之间(包括跨系统)通过“同业往来”科目相互借用的现金。
由人行发行库领取(交回)现金。指各商业银行、信用社设立现金业务库的各级分支机构(如营业部、办事处、分理处等)向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库领取(或交回)的现金数。
由银行(人行)业务库领取(或交回)现金。指信用社和“其他商业银行”向人民银行业务库或“国家银行(工、农、中、建等行)”业务库领取(或交回)的现金(信用社及其它商业银行表专用)。
信用社(其他银行)交存(领取)现金。信用社和“其他商业银行”向“国家银行”业务库领取(或交存)的现金(国家银行表专用)。
信用社交存(或领取)现金。信用社向“其他商业银行”业务库交存(或领取)的现金(其他银行表、城市合作银行表专用)。
前期(本期)业务库存。
(一)本期业务库存。指根据“现金”科目帐卡月末的贷方余额进行统计(包括未独立核算、需要并帐的基层单位的本月底现金库存)。
(二)前期业务库存。指上月末的期末库存数为本月的前期库存数。
收入(支出)总计。收入(支出)合计与内部各项目收入(支出)之合。
现金投放、回笼项目
现金收入合计和支出合计轧差后。收大于支是回笼,支大于收是投放。回笼反映市场现金流通量的减少;投放反映了市场货币流通量的增加。
附报项目
代发工资。指单位从银行、信用社以现金支票或转帐支票或内部特种传票转到储蓄部门(储蓄所)的代发工资总额。

现金收支统计操作规程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和金融监管的需要,加强现金管理,调节货币流通。保证现金收支统计数据的及时、完整和真实。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各金融机构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金融统计管理规定》和现金管理有关规定,按《现金收支统计操作规程》进行统计。
第三条 现金收支统计的项目设置、归属内容、报表表式均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制定,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各金融机构必须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和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管理的需要适当增设一些子项目,但在上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时,必须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统一表式项目内容上报。
第四条 本规程适用于一切办理现金收付业务的金融机构。

第一章 现金统计报表编制依据
第五条 单位及个人向开户银行提取或交存现金的原始凭证(缴款单、现金支票)是银行现金收支统计的基础和编制现金统计报表的依据。
第六条 向银行提取或交存现金的单位和个人要在存缴、取款凭证上规范填写现金来源或取款用途,做到不漏填、不错填、不假填。银行临柜人员要按照《现金管理条例》的规定,加强柜台管理,对单位存、取款凭证进行严格审查,凡来源用途不清的,大小写金额不符的,用科目名称代替现金用途的,以及一张凭证几种来源用途未分别注明的凭证,临柜人员必须要求开户单位、个人填清、补全,或更换凭证重新填写,否则不予受理。

第二章 现金收支统计报表的编制
第七条 凡办理现金收支业务的金融机构,在每笔业务发生或每日营业终了,都要按现金传票进行现金统计,具体有以下几种统计方法:
1.出纳人员每收、付一笔现金,随时作分项(归属)登记,每日营业终了进行汇总,月末由统计人员汇总完成报表。
2.会计记帐员记帐时,逐笔进行分项(归属),每日营业终了进行汇总。
3.每日营业终了,会计帐务轧平以后,统计人员根据现金收支原始凭证的金额、款项来源、用途,按科目和项目归属的要求,分项目逐笔登记“现金收支统计日记簿”,然后加计各项目合计数,登记在“现金收支统计明细表”内,如果一张凭证包含两个以上的现金用途,要按现金归属分别统计在有关项目内。
第八条 储蓄现金收支指引起银行、信用社现金变动的储蓄收支活动。不发生现金变动的储蓄业务(如转帐等),不作现金收支统计。
第九条 储蓄所临柜人员于营业终了对当日发生的现金收支业务进行汇总,填制现金收支日结单,月末将当月现金收支报表报送统计部门。
第十条 内、外部现金凭证必须严格分开统计,不得相互混淆。在严格区分内部现金凭证与外部现金凭证的基础上,按项目归属和要求先登记外部现金凭证,后登记内部现金凭证。
第十一条 每日登记的现金收支总数,应与当日会计日记表中“现金”科目借贷发生额反方核对一致。即:
现金收入总计--前日业务库存=“现金”科目借方发生额
现金支出总计--本日业务库存=“现金”科目贷方发生额
第十二条 “内部现金收入”、“内部现金支出”两项目指银行内部各处、所业务库之间的现金调拨,不包括由业务库交发行库和由发行库调入业务库的数字。“内部现金收入”、“内部现金支出”不得跨月登记,一个地区内,“内部现金收入”、“内部现金支出”是平衡的。
第十三条 县(市)支行登记内部现金收支项目数字时,要分处(分理处、办事处,下同)、所(营业所、储蓄所,下同)登记调拨数,据以核对处、所现金收支月报的内部现金收支数字。
第十四条 同城、异地、系统内、系统外行、处间代收、代付的现金,均按照“谁办理、谁统计”的原则,由代理行、处统计,委托行、处不再统计,以免重复。
第十五条 “库存现金”为时点数字,不能按日累加。

第三章 现金统计报表的汇总、复核与报送程序
第十六条 办理现金收支业务的金融机构,均为现金收支统计的单位,月末,要根据全月实际收支数字,逐项汇总,编制现金收支统计月报表。
第十七条 金融机构在上报现金收支统计月报时,必须进行严格检查复核,以保证数字的准确性。未经复核的报表不得上报。检查复核的内容主要有:
1.对外现金项目细数相加与合计数一致;合计数加对内现金项目细数与总计数一致;全部现金收入总数与支出现金总数一致。
2.汇总单位汇编全辖的“内部现金收入”与“内部现金支出”项目数一致。如不一致,应查清原因,加以说明。
3.“由人行发行库领取现金”、“交回人行发行库现金”两项目数应与发行库发行基金往来分户帐的出、入库数一致。
4.本月的“前期业务库存”数应与上月的“本期业务库存”数一致。本月的“本期业务库存”应与信贷项目电报中“现金”项目余额数一致。
5.发行库出、入库差额加减前期、本期业务库差额,应与当月的外部现金收支差额(即投放、回笼数)一致。
即:本月现金投放回笼数=支出合计--收入合计
=(当月发行库出库数--入库数)+(前期业务
库存数--本期业务库存数)
6.每月登记的内、外部现金收支总数,应与会计报表“现金”科目借贷方发生额反方核对一致。
7.金融机构现金统计表中收入方内部项目“由银行(人行)业务库领取现金”和“信用社(其它银行)交存现金”之和与支出方内部项目“交回银行(人行)业务库现金”和“信用社(其它银行)支取现金”之和轧差后为零。
即:由银行(人行)业务库领取现金+信用社(其它银行)交存现金
=交回银行(人行)业务库现金+信用社(其它银行)支取现金
第十八条 现金收支统计报表经主管负责人审核无误加盖印章后,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上报。上报的程序及时间为:
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汇总所辖地区现金收支统计月报后,按系统逐级上报。中国人民银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深圳特区分行于月后五日内上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各商业银行总行于月后六日内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省及省以下商业银行要在上报上级行的同时报送同级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

第四章 现金统计制度的执行与检查
第十九条 各级金融机构要严格执行统计报表审核制度,保证现金统计报表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第二十条 金融机构要加强对现金统计业务的组织和管理。定期对基层统计部门执行本规程的情况进行检查,对违反本规程的行为和做法及时纠正。
第二十一条 金融统计人员要坚持原则,严格按照有关统计法规和现金统计操作规程进行统计,坚决抵制任何违背统计法规和原则的行为,并及时向上级行和人民银行反映有关情况。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规程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规程自一九九八年一月一日起实行。

现金收支统计报表表式

1.金融机构现金收支统计月报表
2.国家银行现金收支统计月报表
3.其他银行现金收支统计月报表
4.城市合作银行现金收支统计月报表
5.城市信用社现金收支统计月报表
6.农村信用社现金收支统计月报表

金融机构现金收支统计月报表
××××年××月单位:亿元
|----------------------------------------------------------------------------------
| | 实际数 |比去年同期增减|比去年同期增减%|
| 收入项目 |--------------|--------------|----------------|
| |本月份|年累计|本月份|年累计|本月份|年累计 |
|------------------------------|------|------|------|------|------|--------|
|一、商品销售收入 | | | | | | |
|二、服务业收入 | | | | | | |
|三、税款收入 | | | | | | |
|四、城乡个体经营收入 | | | | | | |
|五、储蓄存款收入 | | | | | | |
|六、其他金融机构收入 | | | | | | |
|七、居民归还贷款收入 | | | | | | |
|八、汇兑收入 | | | | | | |
|九、有价证券收入 | | | | | | |
|十、其他收入 | | | | | | |
| 其中:兑换外币收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收 入 合 计 | | | | | | |
|内部现金收入 | | | | | | |
|同业往来收入 | | | | | | |
|由人行发行库领取现金 | | | | | | |
|由银行(人行)业务库领取现金 | | | | | | |
|信用社(其他银行)交存现金 | | | | | | |
|前期业务库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收 入 总 计 | | | | | | |
|----------------------------------------------------------------------------------
|----------------------------------------------------------------------------------
| | 实际数 |比去年同期增减|比去年同期增减%
| 支出项目 |--------------|--------------|------------------
| |本月份|年累计|本月份|年累计|本月份|年累计
|------------------------------|------|------|------|------|------|----------
|一、工资性支出 | | | | | |
|1.国家工资及资金支出 | | | | | |
|2.国家对个人其他支出 | | | | | |
|3.部队存款支出 | | | | | |
|4.其它单位工资性支出 | | | | | |
|二、产品采购支出 | | | | | |
| 其中:农副产品采购支出 | | | | | |
|三、行政企事业管理费支出 | | | | | |
|四、城乡个体经营支出 | | | | | |
|五、储蓄存款支出 | | | | | |
|六、其他金融机构支出 | | | | | |
|七、居民提取贷款支出 | | | | | |
|八、汇兑支出 | | | | | |
|九、有价证券支出 | | | | | |
|十、其他支出 | | | | | |
| 其中:兑换外币支出 | | | | | |
|支 出 合 计 | | | | | |
|内部现金支出 | | | | | |
|同业往来支出 | | | | | |
|交回人行发行库现金 | | | | | |
|交回银行(人行)业务库现金 | | | | | |
|信用社(其他银行)支取现金 | | | | | |
|本期业务库存 | | | | | |
|支 出 总 计 | | | | | |
|投放(+)、回笼(--) | | | | | |
|附:代发工资 | | | | | |
|----------------------------------------------------------------------------------
| 注:本表统计口径为:人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它商业银行、城
市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
| 制表单位:ZBDW 制表人:ZBR 复核人:FHR
| 打印日期:10/21/97

| 国家银行现金收支统计月报表
| ××××年××月
单位:亿元
|----------------------------------------------------------------------------------
| | 实际数 |比去年同期增减|比去年同期增减%|
| 收入项目 |--------------|--------------|----------------|
| |本月份|年累计|本月份|年累计|本月份|年累计 |
|------------------------------|------|------|------|------|------|--------|
|一、商品销售收入 | | | | | | |
|二、服务业收入 | | | | | | |
|三、税款收入 | | | | | | |
|四、城乡个体经营收入 | | | | | | |
|五、储蓄存款收入 | | | | | | |
|六、其他金融机构收入 | | | | | | |
|七、居民归还贷款收入 | | | | | | |
|八、汇兑收入 | | | | | | |
|九、有价证券收入 | | | | | | |
|十、其他收入 | | | | | | |
| 其中:兑换外币收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收 入 合 计 | | | | | | |
|内部现金收入 | | | | | | |
|同业往来收入 | | | | | | |
|由人行发行库领取现金 | | | | | | |
|信用社(其他银行)交存现金 | | | | | | |
|前期业务库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收 入 总 计 | | | | | | |
|----------------------------------------------------------------------------------
|----------------------------------------------------------------------------------
| | 实际数 |比去年同期增减|比去年同期增减%
| 支出项目 |--------------|--------------|------------------
| |本月份|年累计|本月份|年累计|本月份|年累计
|------------------------------|------|------|------|------|------|----------
|一、工资性支出 | | | | | |
|1.国家工资支出及奖金支出 | | | | | |
|2.国家对个人其他支出 | | | | | |
|3.部队存款支出 | | | | | |
|4.其它单位工资性支出 | | | | | |
|二、产品采购支出 | | | | | |
| 其中:农副产品采购支出 | | | | | |
|三、行政企事业管理费支出 | | | | | |
|四、城乡个体经营支出 | | | | | |
|五、储蓄存款支出 | | | | | |
|六、其他金融机构支出 | | | | | |
|七、居民提取贷款支出 | | | | | |
|八、汇兑支出 | | | | | |
|九、有价证券支出 | | | | | |
|十、其他支出 | | | | | |
| 其中:兑换外币支出 | | | | | |
|支 出 合 计 | | | | | |
|内部现金支出 | | | | | |
|同业往来支出 | | | | | |
|交回人行发行库现金 | | | | | |
|信用社(其他银行)支取现金 | | | | | |
|本期业务库存 | | | | | |
|支 出 总 计 | | | | | |
|投放(+)、回笼(--) | | | | | |
|附:代发工资 | | | | | |
|----------------------------------------------------------------------------------
| 注:本表统计口径为: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发展银行
| 制表单位:ZBDW 制表人:ZBR 复核人:FHR
| 打印日期:10/21/97

| 其他银行现金收支统计月报表
| ××××年××月
单位:亿元
|----------------------------------------------------------------------------------
| | 实际数 |比去年同期增减|比去年同期增减%|
| 收入项目 |--------------|--------------|----------------|
| |本月份|年累计|本月份|年累计|本月份|年累计 |
|------------------------------|------|------|------|------|------|--------|
|一、商品销售收入 | | | | | | |
|二、服务业收入 | | | | | | |
|三、税款收入 | | | | | | |
|四、城乡个体经营收入 | | | | | | |
|五、储蓄存款收入 | | | | | | |
|六、其他金融机构收入 | | | | | | |
|七、居民归还贷款收入 | | | | | | |
|八、汇兑收入 | | | | | | |
|九、有价证券收入 | | | | | | |
|十、其他收入 | | | | | | |
| 其中:兑换外币收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收 入 合 计 | | | | | | |
|内部现金收入 | | | | | | |
|同业往来收入 | | | | | | |
|由人行发行库领取现金 | | | | | | |
|或由银行(人行)业务库领取现金| | | | | | |
|信用社交存现金 | | | | | | |
|前期业务库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收 入 总 计 | | | | | | |
|----------------------------------------------------------------------------------
|----------------------------------------------------------------------------------
| | 实际数 |比去年同期增减|比去年同期增减%
| 支出项目 |--------------|--------------|------------------
| |本月份|年累计|本月份|年累计|本月份|年累计
|------------------------------|------|------|------|------|------|----------
|一、工资性支出 | | | | | |
|1.国家工资及资金支出 | | | | | |
|2.国家对个人其他支出 | | | | | |
|3.部队存款支出 | | | | | |
|4.其它单位工资性支出 | | | | | |
|二、产品采购支出 | | | | | |
| 其中:农副产品采购支出 | | | | | |
|三、行政企事业管理费支出 | | | | | |
|四、城乡个体经营支出 | | | | | |
|五、储蓄存款支出 | | | | | |
|六、其他金融机构支出 | | | | | |
|七、居民提取贷款支出 | | | | | |
|八、汇兑支出 | | | | | |
|九、有价证券支出 | | | | | |
|十、其他支出 | | | | | |
| 其中:兑换外币支出 | | | | | |
|支 出 合 计 | | | | | |
|内部现金支出 | | | | | |
|同业往来支出 | | | | | |
|交回人行发行库(业务库)现金 | | | | | |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广电总局印发《广播影视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广电总局印发《广播影视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2005年4月1日
广电总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局,各省、直辖市广播影视集团、总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发出《广电总局印发<广播影视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通知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颁布的《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结合广播影视新闻工作实际,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规范广播影视新闻采编人员行为,维护广播影视的良好形象,促进广播影视事业的健康发展,广电总局研究制定了《广播影视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实施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广播影视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实施方案(试行)


  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颁布的《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对新时期、新阶段进一步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规范广播影视新闻采编人员行为,维护广播影视的良好形象,促进广播影视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全面部署。各级广播影视管理部门和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影视报刊、新闻网站等单位,要精心组织记者、编辑、制片人、主持人、播音员、评论员、翻译等新闻采编人员,认真学习、全面落实这一文件精神。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加强教育培训工作。要广泛开展科学理论教育,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加强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党的新闻宣传纪律的教育,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努力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要加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科学认识世界,积极对待人生,正确实现个人价值;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积极组织广播影视新闻采编人员认真学习贯彻《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和《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恪守清正廉洁、敬业奉献、诚实公正、团结协作、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各级广播影视管理部门及各级广播影视播出和新闻出版机构要将教育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具体规划,加大投入,分期分批,分级分类,切实做好教育培训工作。
  二、切实提高保密意识。要教育新闻采编人员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泄露自己知悉的党和国家秘密;不在无保密保障的场所阅办秘密文件、资料;不使用无保密保障的通讯方式传输党和国家秘密;不在家属、亲友、熟人和其他无关人员面前谈论党和国家秘密;不在私人通信及公开发表的文章、著述中涉及党和国家秘密;不在社交活动中携带秘密文件、资料,特殊情况确需携带的,应由本人或指定专人严格保管;不在出国访问、考察等外事活动中携带秘密文件、资料,因工作确需携带的,应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不将阅办完毕的秘密文件、资料私自留存而不及时按规定清退、归档;不擅自复制或销毁秘密文件、资料。
  三、认真把握违法违纪案件报道。报道违法违纪案件,要确保正确导向,克服负面影响,自觉遵守案件报道的纪律,注意案件报道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对违法违纪案件的报道既要把握好度,也要把握好量,避免报道数量过多,表现形式不妥,内容选择不当,尺度把握不准,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要坚决制止采用自然主义的手法,过细展示犯罪过程和作案细节,坚决制止渲染凶杀、血腥、暴力、色情等情节,坚决制止详细描写公安人员破案过程和破案细节。
  四、认真把握涉外宣传报道。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认真贯彻中央对外工作方针,及时准确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全面客观地向世界介绍我国的真实情况,生动形象地展现我国各族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着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要坚持以我为主、以正面宣传为主、用事实说话,坚持内外有别、外外有别,从海外受众的特点和需要出发,遵循外宣工作特点和规律,拓宽外宣工作领域和渠道,改进外宣工作方式和方法。采编涉外新闻报道,要遵守我国涉外法律和我国已加入的国际条约,贯彻我国对外政策,遵守对外宣传纪律,与中央对外口径保持高度一致,不得出现任何杂音和噪音。
  五、慎重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报道。要认真把握党的民族宗教基本观点、基本政策和基本常识,既要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又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和文化观,同时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采编、刊播民族宗教问题的报道,要遵守我国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规,杜绝在广播影视宣传中出现违反民族宗教政策和伤害少数民族、信教群众感情的内容。对涉及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报道要慎重把握,及时请示有关主管部门。
  六、依法维护报道对象的合法权益。要尊重公民的人格尊严,维护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和隐私权。不得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采访意外事件,应顾及受害人及亲属的感受,在提问和录音、录像时应避免对其心理造成伤害。要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开展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宣传。
  七、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采编涉及未成年人的负面报道,要遵守我国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规定,维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未获得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同意,一般不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址、肖像等能够辨别和推断其真实身份的信息和音像资料。不动员未成年人参与可能损害他们性格和感情的节目;对有可能被未成年人模仿而导致不良后果的报道内容和播出形式要加以防范;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般不予公开报道。广播影视不能借报道新闻、宣传法制之名展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能为了追求收听率和收视率而公开披露未成年人的犯罪细节、作案方式。特殊情况需要报道的,要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加以处理。
  八、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全面客观公正。要认真核实消息来源,仔细辨别事实真相,谨慎选择报道角度,精心组织采访活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编造新闻,不歪曲和夸大事实。要深入新闻现场采集第一手信息,保证新闻要素准确无误;除需要对提供信息者保密外,报道中应指明消息来源。要认真核实报道内容,不得拔高、想象和夸大新闻事实。要全面把握和正确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避免因报道肤浅、片面而导致公众对事物的判断产生偏差或错误。如发现报道错误,应立即公开予以更正。新闻采编人员采访报道的新闻和节目要实行实名制,即在采访报道中必须使用真实姓名,切实对所采访的报道、制作的节目、撰写的文章负起责任。要坚决杜绝虚假不实报道。   
  九、切实搞好司法审判的报道。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切实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维护人民法院的权威,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司法审判的报道,要考虑社会效果,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不得干预民事纠纷和经济纠纷的调解,不得干预正常的司法审判活动;不应影响司法公正和法律判决,不偏袒诉讼任何一方;案件判决前,不作定罪、定性报道;不针对法庭审判活动进行暗访;报道公开审理的案件,应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在报道有争议的内容时,要认真核对事实,充分听取相关方面的意见,准确把握分寸。对一些在社会上反响强烈,备受关注的重特大案件审判的报道,要严格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有关要求做好宣传报道工作,拿不准的要及时请示报告。
  十、努力改进工作作风。要教育新闻采编人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密联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紧密联系火热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实反映时代精神,全面体现时代特色。要进一步改进新闻宣传,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提高质量,讲求效果;要进一步搞好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报道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进一步搞好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要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使舆论监督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有利于社会稳定。
  十一、努力改进报道文风。要切实提高引导水平,讲究宣传艺术,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疏通引导的方法,做好广播影视新闻报道工作。要善于把握时机、把握节奏、把握分寸,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力求用鲜活的语言解开思想的困惑,用身边的事例说明深刻的道理,把思想和艺术、继承和发展、严谨与生动、科学与趣味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适应群众的口味、满足群众的需要,深入浅出、入脑入耳,可亲可信。要扩大新闻报道面,增加信息量,做到新闻数量多、时效快、文笔好、价值高,确保新闻报道言之有物、内容充实、信息丰富。
  十二、在新闻报道中实行回避制度。广播影视新闻采编人员从事新闻报道活动时,如遇以下情形应实行回避,并不得对稿件的采集、编发、刊播进行干预或施加影响:新闻采编人员与报道对象具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新闻采编人员采访报道涉及地区系本人出生地、曾长期工作或生活所在地;新闻采编人员与报道对象属于素有往来的朋友、同乡、同学、同事等关系;新闻采编人员与报道对象存在具体的经济、名誉等利益关系。
  十三、实行轮岗交流和任职回避。广播影视播出和新闻出版单位各级分支机构和派出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记者站站长等),实行任期轮岗制和任职回避制。广播影视播出和新闻出版单位各级分支机构和派出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任职满8年的,应当轮岗交流或易地安排工作。广播影视新闻采编人员不得被派往本人出生地、曾长期工作地或生活所在地担任本单位分支机构和派出机构的主要负责人。  
  十四、坚决杜绝有偿新闻。要坚决杜绝各种有偿新闻行为。不得利用工作、身份之便直接或间接地为本人、亲属及其他人谋取私利;不得接受可能影响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宴请和馈赠;不得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和借用采访对象的任何钱物;不得在采访报道活动中提出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个人要求;不得从事与职业有关的有偿中介活动;不得经商办企业;不得在无隶属关系的其他新闻单位或经济组织兼职取酬。广播影视播音员主持人不得将自己的名字、声音、形象用于任何带有商业目的的文章、图片及音像制品;不得私自从事未经批准的节目主持、录音、录像、配音工作及以个人赢利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十五、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相分开。要严格实行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相分开的规定。不得以记者、编辑、审稿人、制片人、主持人、播音员等身份拉广告,不得以新闻报道换取广告,不得以新闻形式变相播发广告内容,不得为经营谋利操纵新闻报道。不得要求被采访报道者为自己、亲属和本部门、本单位提供经费、报酬等,更不得以批评曝光为由强迫被采访者投放广告、提供赞助,或为自己谋取私利。
  十六、规范证件管理和使用。要做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认定工作,切实加强广播影视新闻采编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要继续做好对已在岗并符合条件的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的执业资格审核认定工作,保证审核质量;对其他需要取得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的人员要按照国家考试的标准要求,进行执业资格考试。要确保考试的公正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健全执业资格注册、颁证制度。要严格执行延续及变更注册的程序和要求,建立持证人员的不良记录档案,建立网络查询监控系统。对使用假新闻采编人员证件或冒充记者的人员要严肃查处。广播电视新闻单位要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方便群众监督。
  十七、违规违纪的查处规定。对违规违纪的广播影视新闻采编人员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纪律严肃查处。广播影视新闻采编人员有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行为,情节严重的,一律吊销新闻采编人员证件。凡被吊销新闻采编人员证件的人员,自吊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从事广播影视新闻采编工作。
  十八、本实施方案自公布之日起,在全国广电系统主要广播影视播出制作机构和新闻出版机构试行,其他新闻单位参照试行。